马上注册,轻松获取资料,结交更多研友,享受更多功能 !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重庆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晏致涛教授团队调剂信息 欢迎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工程力学等相关专业的同学申请调剂。 目前调剂名额充裕,如团队名额已满,可协助调剂到其他课题组。联系方式:zhitaoyan@qq.com备注:来信请详细介绍自己的学业背景,包括本科院校,考研目标院校,分数,成绩单,英语与计算机登记等,目前学院以及团队调剂名额充裕,欢迎来信。!!!! 请有意者按照以下格式发送邮件至上述邮箱,小木虫回复可能消息会忽略 1.姓名: 2.性别: 3.联系电话: 4.考分(总分+每科分):总分,政治,英语,专业课一(科目+成绩),专业课二(科目+成绩) 5.毕业学校+专业:xxx大学,XX专业 6.报考一志愿学校+专业:xx大学,xx工程 7.报考的专业是工科或理科:工科 8.报考的是学硕还是专硕:专硕/学硕 9.要求:带问题回答以上内容,要求直接一对一填写。 团队负责人介绍: 晏致涛,博士,教授,重庆大学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重庆科技学院硕士生导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巴渝学者,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英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振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空气动力学会风工程和工业空气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力学学会理事,重庆大学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重庆市三特专业土木工程专业负责人、重庆市特色学科专业群土木与建筑负责人,能源工程力学与防灾减灾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重庆市结构工程研究生导师团队负责人。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主持省部级与重大工程20余项。在国内外刊物上期刊,如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dynamics、振动工程学报、工程力学等发表论文100余篇(SCI/EI收录70余篇)专利及软著授权30余项,出版专著一本,参编国家标准1部,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奖项多项。累计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34人,指导的研究生获得2013年重庆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课题组介绍: 团队依托能源工程力学与防灾减灾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团队目前有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5人,跨重庆大学和重庆科技学院招收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现有在校博士研究生5人,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10人,重庆科技学院硕士研究生18人。建筑工程学院介绍:建筑工程学院现有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理论与应用力学、建筑学等8个本科专业。学院自2013年起招收专业硕士研究生,现有在读专业硕士研究生90余名,在读本科生2400余名,全英文教学国际留学生80余人。学院现有教职工102人,其中正高职称14人,副高级职称32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5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6人。专任教师中有重庆市巴渝学者1人,重庆市巴渝青年学者1人,重庆市英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1人,重庆市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重庆市“巴渝海外引智计划”7人。结构工程导师团队、岩土工程导师团队为重庆市研究生导师团队。学院目前拥有能源工程力学与防灾减灾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用房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有教学科研设备2000余台件。 重庆科技学院介绍: 重庆科技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是全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副理事长单位、重庆市属高校转型发展联盟理事长单位,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占地近2000亩,建筑总面积6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7亿元。学校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是重庆建设科学城的智核所在,也是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腹地。学校东邻歌乐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西有缙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毗邻地铁一号线,地理优势得天独厚,学习、生活和文化体育运动设施齐全配套。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4.2万多平方米,现有纸质图书182万余册,电子图书172万余册,并拥有大批数字化信息资源。学校是第一批重庆市文明校园、重庆市园林式单位。 学校奖助体系优厚,很大部分为全覆盖奖助学金。国家奖学金,2万校长奖学金,1万学业奖学金,0.5-1万/年,100%覆盖新生奖学金,1-1.5万,100%覆盖企业奖学金,0.2-1万国家助学金,0.6万/年,100%覆盖学校助学金,0.4万/年,100%覆盖“三助一辅”津贴,不低于400/月,100%覆盖科技创新项目,0.5-1万/项,50%以上覆盖国际交流学习,0.3-2万/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