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考试中心

吾爱考研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手机端百度浏览器不支持QQ登陆

搜索
热搜: 商志 张宇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导师分配问题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学币
发表于 2016-2-20 13: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国各大院校考研专业课资料库

马上注册,轻松获取资料,结交更多研友,享受更多功能 !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在拙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中的若干问题》(《华文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4期)中,我提出:“导师分配这项工作有一定的事务性,同时也有很强的学术性,需要在学术性标准和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建立规范的程序来完成。”由于篇幅所限,《若干问题》对此没有展开,特写本文,予以补充。需要说明的是,“分配”实际上是一个有严重“偏见”的术语,但因为习用已久,本文暂时沿用。
  一、北大汉院的导师分配制度
  目前很多高校的常见做法是,硕士招生时不指定导师,入校后再分配导师。北大汉院也是如此。按照北大的规定,具备资格的老师需要承担指导学生的任务,因此,带学生是工作。另一方面,导师带学生,在师生交流中互相激励,也有教学相长、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作用。此外,有课题的老师更是把研究生当成助手,甚至承担课题的一部分。简单地说,硕士导师分配这件事,不但对学生至关重要,对老师同样如此。
  在分配导师时,不同院校有很不相同的做法。有些院校采取分类处理的办法,免试推荐生可以自己选择导师,统考生则需要接受学院的分配。有的学院不做这样的区分,分配过程也比较随机。有的学校允许师生双向选择,学院基本上什么都不做。北大的情况如何呢?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项目开始之前,北大汉院每年招收10名(后来成了9名)汉语言文字学中国研究生,以及若干名外国研究生(一般2-3名)。这些学生的导师如何分配?感觉上是一个禁区,从来没有公开讨论过。似乎也让学生填报志愿,但因为不鼓励,学生不敢和导师联系。另一方面,学生的填报结果,老师们也不得而知。自我1999年担任硕士导师至2005年出国学习,从来没有人向普通老师通报过情况(有没有学生报你的名,有几个),也基本上没有征求过老师的意见。只是告诉你,今年给你分配了一个研究生,叫什么名字。至于分配结果是否公平,也没有人敢问。但是,素质好的学生的去处,大家心知肚明,反正普通老师是没有机会招收这些“好学生”的。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建立后,情况有了很大不同,主要是研究生的数量增加了。北大基本上每年招收30名中国学生,20名左右外国学生,再加上汉语言文字学的9名同学,需要分配导师的硕士生有60名左右。原有的做法是让学生填写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学院据此给学生分配导师。这一做法问题不少。对方向的简单描述其实往往难以说明学生真正的兴趣,而且由于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分配留下的后遗症比较多。至于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公平,就更难避免。比如,选择同一方向的学生被随机地分配给了两位资历、学识迥异的导师,很容易引起师生的不满。学生分到了不太心仪的导师,导师分到了不太赏识的学生,双方在合作过程中总有些别扭。另外,如果选择同一方向的人多,资深老师的偏好会得到更多照顾,对年轻老师而言,也是一种不公平。
  尽管如此,当时有关导师分配的制度并不完善。比较勇敢的学生不但填报方向,而且也指明自己想跟随的老师。更有学生主动跟导师联系,说明自己的情况,希望导师接受自己。2010年夏天,我从香港回到北大后第一次招生,3名汉语言文字学和1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跟我联系,我也同意接收她们。
  2010年秋季,我接任研究生教研室主任,在对以往导师分配制度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意识到在导师分配过程中,学院应当承担引导和规范的作用。经过探索,逐渐建立了以下分配机制:
  A. 公布导师阵容,每位导师每年最多接收5名硕士研究生。
  B. 学生填报志愿(每人可选两位导师,首选导师和备选导师),说明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对自己欲开展的研究进行详细描述;同时提供自己的成果(论文、作业等)供导师参考。
  C. 整理汇总学生选择结果。
  D. 将选择结果发给有首选学生的导师(如果学生选某个导师做首选导师,这位同学就是该导师的首选学生),请导师进行选择。本轮只能从首选学生中选择。
  E. 根据步骤D的结果,请备选导师挑选备选学生。
  F. 向首选和备选志愿均不成功的同学公布尚有名额的导师名单,学生重新填写志愿。(重复步骤A-E)
  G. 公布最终结果。
  从公布导师阵容到公布最终结果,中间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这是为了给同学和导师更多机会,增加彼此的了解,避免盲目性。学院还对师生提出具体要求:“同学可以通过网络、上课、旁听读书会、向上届学生咨询等多种途径了解导师。也请各位导师在接到学生的联系信件或电话时,热情回复,积极支持。”双方较长时间的认真沟通,使得导师分配的过程相当顺利。这为随后的培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坚信,这是一个非常公平的分配机制。公平的意思是,每个老师都有均等的机会,研究生教研室和学院不再进行任何程序性之外的“操作”。公平不是平均吃大锅饭,把学生均摊给老师,表面上公平了,实际上正相反。
  意外的是,在建立这个机制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不小的阻力。比如这个师生互相沟通的要求,是我擅作主张写进来的。当时,我得到的指示是,正式结果公布前,不要回答学生的邮件,不能跟学生见面,更不能告诉学生老师的决定。
  二、两个很小却异常重要的细节
  导师分配制度中,还有两个关键细节,其实都是为了限制我的“既得利益”而提出的。这本来不足为外人道,但现在看来似乎有必要做出说明。
  第一个细节,目前的导师分配制度规定,每位导师每年最多带5名学生,其中汉语言文字学学生不超过2名。汉语言文字学由于不收学费,且基本上有奖学金,所以学生竞相报名,生源质量也一直很好。对老师而言,基础好的学生培养起来更有成就感,因此,老师们也希望自己有机会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前面说过,2010年夏天,我一个人就收了3名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后来,我主持制定导师分配方案时,就向学院建议,将每位老师所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人数限制在2个以内。
  第二个细节,2010年底汉教硕士分配导师时,由于上面提到的“不沟通、不见面”的指示,在汇总学生选择结果时,出现了极度集中的情况。选择3位老师的学生人数都超过了10人,加起来共34人,接近当时待分配人数的一半,其中选我的就有12人(而我只能从中选择3人)。从老师的角度看,选择的人数越多,挑选的范围越大,也更有可能挑到满意的学生。但是,从学生的角度看,第一志愿得不到满足,是很受伤的;在二次分配中被选中的老师,感觉当然也不如第一次就被选中。因此,在2011年导师分配方案时,我加入了这样的内容:“同学可以通过网络、上课、旁听读书会、向上届学生咨询等多种途径了解导师。也请各位老师在接到学生的联系信件或电话时,热情回复,积极支持。”在给全体同学的信中,也出现了这样的句子:“导师分配,最重要的是师生能够适应彼此的工作和学习风格,因此,相互了解就显得非常重要。”从“不沟通、不见面”到“鼓励沟通”,变化很大。不过,克服过于集中的现象,还需要老师早作决定,并把决定告诉学生。当然,这是不能作为政策提出来的。怎么办?我的做法是,在跟学生有足够了解的情况下,把自己的决定通知学生(当然,学院的通知是正式的官方通知),请没有选中的同学再跟其他老师联系。同时,如果有老师问起,就把自己的做法介绍给老师。经过这样的努力,之后的导师选择,没有再出现2010年底的过度集中现象。以刚刚结束的2013级中国学生分配结果来看,40名同学选择了17名指导教师。理论上讲,最少只需要8名导师,最多40名。现在的结果,仍然稍稍集中了一点,但还是可以接受的。
  2011年之后,“汉语言文字学”硕士不超过2人和鼓励师生进行沟通这两点,都作为政策固定了下来。我自己也再没有过从12人中选择3人的“荣耀”,对此,我感到无比高兴。
  三、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导师分配中当然也有问题,根据我的了解,包括这样一些:一、学生的问题,比如,不善于跟老师沟通,缺乏判断能力等。有些同学跟老师联系时,对自己的情况介绍很少,不利于老师做决定。如果所联系的老师比较“热”,自我介绍不好的同学更容易失利。有的同学判断不出老师学术上的优势在哪儿,也看不出老师是否处于学术上升期  。二、机会的问题。一年级给学生上专业课的老师被选中的机会更多一些。三、数量问题。目前学院每年的硕士生大约60名,学院导师人数大约40名。总的来说,仍然是导师多学生少。从理论上讲,如果每位导师都满额,只需要12名导师。因此,每年都有招不到学生的导师。
  第一个问题学生要承担更多责任,学院可以从侧面予以帮助。记得2011年我专门到课堂上,介绍分配方案以及选择导师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起到了一些作用。第二个问题貌似无法彻底解决,无论怎么安排,都会有一些老师无法通过上课让学生熟悉自己。没有课的老师,可通过举办讲座,强化自己的网页等方式介绍自己。第三个问题比较棘手。每年最多带5人,这是多年沿袭下来的做法。鉴于目前学院导师人数增加很快,也许可以考虑把每位导师所带人数下调一点,比如变成4人甚至3人。
  四、反思
  将导师分配的目的定位在“师生适应彼此的工作和学习风格”是非常重要的突破。从学生的角度看,是找到适合自己研究方向和特点的导师;从导师的角度看,是接收对自己研究方向和学术风格感兴趣的学生。在这一认识的前提下,学生(而不是“资源掌握者”)的利益得到了程度的保障。
  强化导师分配程序,强调师生沟通,赋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权,这是目前北大导师分配方案的特色。学生会选择什么样的导师?我相信,对学生负责、指导认真、学术成果丰富、有学术眼光和见识的老师,会受到学生的青睐。如果想让更多的学生选择你,就要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思路和成果,这就是导师分配方案起到的激励作用。这样的方案无疑能够对学院的学术建设起到推动作用,也有助于年轻教师脱颖而出。
  单纯从结果来看,成果丰富的资深老师在导师分配中占据优势。这似乎和上面说的“有助于年轻教师脱颖而出”有矛盾。从这个角度来考虑,当然有dao理。但是,一、学术当中,从来都是存在竞争的。以发表成果为例,资深研究人员也同样占有优势。年轻教师如果无法在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地位,是无法成长起来的。二、从近几年学院导师分配结果看,所带学生人数和年龄并没有绝对的关系。当然,从为年轻人提供更多机会的角度看,下调每位老师所带人数会发挥一定的作用。
  总之,说导师分配是学术性很强的活动,就是因为导师分配的过程和结果关乎师生的士气,更关乎学院的学术队伍建设和教师自身的学术发展。目前学院的导师分配制度,特别是每位导师所带人数,虽然有改动的空间,但总体说来,是一个非常公平的机制。这样一个机制,从全国来看,也是非常少见的。

  (本文作者: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教授  刘颂浩

  

该用户从未签到

学币
发表于 2016-2-24 01: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该用户从未签到

学币
发表于 2016-2-24 01:2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圣才学习资料库
女人谨记:一定要吃好玩好睡好喝好,一但累死了,就别的女人花咱的钱,住咱的房,睡咱的老公,泡咱的男朋友,还打咱的娃.

该用户从未签到

学币
发表于 2016-3-1 14:40: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爷们的娘们的都帮顶!大力支持

该用户从未签到

学币
发表于 2016-3-5 18:05: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告位,,坐下看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学币
发表于 2016-3-16 16: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妈呀,爱死你了
good2220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7-9-13 10: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给楼主点赞,加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601498045


8:30-23:00

QQ|网站地图|PDF电子书|手机版|视频资料|小黑屋|吾爱考研

GMT+8, 2024-11-21 21:23 , Processed in 0.172230 second(s), 4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吾爱考研 X3.4

www.52kaoyan.cn;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