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轻松获取资料,结交更多研友,享受更多功能 !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考研,不仅仅是知识储备的竞技,更是心态与追求的较量。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什么是的,只有适合自己的。本文介绍了一位医学学姐的考研经历,希望对在考研路上的你有所帮助。
本人女,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报考上海交通大学临床医学。考研成绩总分354。英语四级575,六级593。各种分数都不算高,希望后人可以做个参考。
考研,这一路走来,受了太多人的恩惠,收获了太多的感动。考研,不仅仅是知识储备的竞技,更是心态与追求的较量。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什么是的,只有适合自己的。不管是院校的抉择、专业的考量还是复习的安排,都是需要充分考虑自身情况的,比如父母的意愿、就业情况、自己的追求、身体状况等等。考研于我,不仅仅是收获了知识,更多的是加深了自我认知。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要思考面对太多的东西,不断地去咨询、去比较、去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俞敏洪说:“如果我们的生命不为自己留下一些让自己热泪盈眶的日子,你的生命就是白过的。”考研,像高考一样,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高考失利者可以通过这一年的努力实现自己的名校梦,而作为中医药院校的不太痴迷于中医的学生,这是职业生涯的关键一步。走好这一步,或许会豁然开朗;若因为懈怠之类的自身原因导致考研失利,或许会懊恼终生了。
在我看来考研过程中面临三个重要问题:一是信息搜集与合理抉择,二是借鉴前人经验规划知识复习,三是积极调整身心状态。这三方面是贯穿考研始终的,不分先后,每一个阶段每一步都需要选择需要借鉴需要良好的心态与健康的身体。仔细想来,人生大抵也是如此了吧!其实这里也贯穿着中医的整体观念,是非常博大精深的,好多时候我们在用中医,只是不知道而已。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考研虽然仅仅是一年,但这一年所培养的习惯、领悟的道理、接受的观念、收获的感动,常常会终身受益。一通感性的吐槽是希望考研的同学们能正视考研,不仅把它当做一场普通的考试,更是人生重要的一课。在这一课里我认真努力,学好了会终生受益,学不好也没有关系,权当做教训告诫自己下次课要倍加珍惜,翻过这一页从头开始积极进取,照样可以体味人生乐趣。
下面分几个部分介绍我的心路历程:
一、先介绍一下我的基本情况(知识+心理+身体)
1、基础知识几乎为零,学习特点不善理解。
从小到大都是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到大学突然变了,成绩变成次要的,参加活动获奖才是主要的。一开始不适应,后来开始厚着脸皮参加各种活动,因为本身就是个书呆子,没有一点才艺,所以获奖遥不可及,但在不断努力后也是小有收获,增添了自信。因为能力不足,没能够兼顾,代价就是重心转移到锻炼所谓的各种能力上了,没有好好学习,各种逃课,考试都是突击。这样的结果就是四年下来除了一堆虚头八脑的奖励,脑子里的专业知识所剩无几,尤其是西医,储备几乎为零。
对待大学考试,属于突击型,由于划重点及所考知识少,死记硬背每次都能拿个不错的成绩。但是像考研这样的大事,可是不敢这么随便对付的。本以为从零开始,认真对待,遇到不会的就查问直到搞明白,这样学一年肯定能学会,能达到把知识串起来、说一个病从生理到内科拎出来就是一串的状态。事实并非如此,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不是一个擅长理解的人、也不擅长记忆。西医看了三遍书,第一遍想一个字一个字的扣明白,后来发现直接看不下去,就囫囵吞枣了;第二遍才有了理解的感觉,有些记住了,能前后联系了;第三遍加强记忆,发现曾经理解的特别明白的又忘了。
本打算争分夺秒,计划具体到每分钟,每天学习十二小时。回过头来看,实际有效时间也就八小时,上午4h下午3h晚上3h,盯不到10h,中间需要n次去厕所、吃东西、交流、走动之类的调节方式,以保证有心情有精神学下去。本打算按照所谓的记忆曲线严格执行下去,最后发现耗时太多,只捡着重点参考曲线强化记忆了一下,当然是很有收获的(这个曲线及具体复习安排后面会详细解释)。
总的来说我的学习状态是坐不住,学习类型是突击时强迫自己死记硬背反复强化,不理解的就放过去,严格按大时间表一步步来,然后再回过头来看不懂得,坚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心理---积极向上但又悲观
性格内外兼修,为人和善,乐于助人,人际关系良好,不怕与陌生人打交道,能迅速适应新环境。积极向上,不会虚度时光,无特殊爱好,喜欢尝试各种东西。
自卑胆怯,好紧张悲观。凡事总是做最坏的打算,所以总是担心。担心考不上,担心身体支撑不住,到现在我仍担心因为体检不过或者联系方式不对而收不到录取通知书,哈哈,反正是各种担心,从来不想好事。这样的坏处显而易见就是老搞的自己阵发性紧张。这个特点也有好的一方面就是能让自己不骄傲,始终保持警惕状态。不是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嘛,我就是始终忧患的人。二十多年的经历也充分证明大多我忧患的就没事,偏偏是败在有把握的事上。
说这些是想说人无完人,我们都有缺点,人贵自知,我们需要做的是正视自己的缺点,积极发掘它好的一方面,缺点也可以变优点。比如我很自卑,开始时常为自己的自卑而自卑,恶性循环,更加自卑什么都不敢做。后来我慢慢悟到告诉自己自卑就是我特点,尽管自卑但我还是要“宁愿在尝试中失败不愿在保守中成功”(杨澜),还是鼓足勇气去做该做的,抱最坏的打算然后有一次成了就非常高兴。回过头来想自信是慢慢积累的,优势也是在参与中发现的。什么都不做肯定只有原地踏步或者恶性循环,做了不成没有损失,成了就是莫大的鼓励,怎么算都不是赔本的买卖,所以后来我就形成了一种观念——我依然自卑胆怯但我会勇敢的尝试,不管结果。人这一辈子,总要多几种人生体验的。
在考研过程中,我曾因为看不懂烦躁,因为赶不上别的同学的进度着急,会因为自己学不下去自卑,会担心考不上,会因为题错多了而郁闷,会因为学习被打扰而发怒。。。。。。我想说的是这些情况每个人都多多少少会遇到,要知道这是正常的,不要因此去定义自己,更不必否定自己。遇到了,我们要做的是去接受这种情绪,然后去打破状态,不要让自己沉浸在这种情绪里,换件事情做,分一下神往往能较快恢复状态。
3、我的身体状态---有极度虚弱的前科,但现在已可以自我掌控
说起考研,最担心的不是学习,不是考试,是我的身心能不能经得起这次洗礼。
其实回想起来,我当时并没有什么器质性病变,仅仅是功能性的失衡,但并不代表它不严重,就像范进中举,癔病一样能死人,只是不属于现代医学所划分的严重疾病的范畴。先天的脾胃虚弱,学习的压力各种担忧思虑过度,饮食不当,被误解无处宣泄肝气郁结,身体不适的恐惧损肾劳胆,盲目攀比学习时间各种刺激坐卧不安,心肾不交恶性循环。后来我靠中医所讲的自身调节康复了,此处不赘述,这个好没有指标,凭感觉。考研前我曾想喝一段时间中药调理一下,把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来迎战考研。后来发现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没有一劳永逸的事,不可能你现在强壮了就可以肆无忌惮百毒不侵了,只有说有不适了先自己调节,不行再借助药物让身体恢复相对健康状态。人都有不同的体质,总会多少有些不适的。
在考研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各种不适,像精力不足、睡觉不好、感冒、拉肚子、便秘、咳嗽、心慌、头疼、脖子疼、腿疼脚疼(这个比较奇特,一般坐着脖子疼正常但是不会腿疼脚疼,我是因为曾在宿舍学习一月,坐姿不当,导致腿疼脚疼,其实知道注意加上推拿很快就会好,但顾不上管它,就一瘸一拐照样到了考完研)等等,但因为我曾经有过更加难受的经历,再加上几年中医知识的学习及自身实践,把这些小不适都掌握在了可控制的范围内。
放在开始说这些是因为我一直觉得,每个人都属于一类人,这类人有着相似的优点缺点以及由此而来的行为习惯,这类人的先行者走过的路对这类人很有借鉴意义。他们的成功经验往往适合这类人中的后来者去实践,他们的失误之处往往是这类人容易犯的错误。根据一些描述去找到自己属于哪类人,从这类人的先行者中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比如他老胡思乱想,但他通过自我调节没影响到正常生活,他成功被录取了,那我也可以。考研较量的常常是一种心态,积极的心理暗示会产生连锁效应,增加心想事成的机率。
另外,我觉得他人的经验永远只是也只能是拿来参考的,不能照搬,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做出合理的调整。不要让前人的经验去困住你的思路,你想做的,别人没做或者做了没成功的方法不代表你不可以试。参考经验的基础上,跟着自己的想法走,做好自己该做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管最后又没有被录取,走过这一路,我们都会成长很多,都会收获满满。 二、信息搜集与合理抉择
考研时我面临三个主要问题:实习还是自主,选什么学校什么专业。下面介绍一下我如何做出选择的,仅供参考。
1、实习VS自主
实习可以巩固已学知识找到学有所用的乐趣,可以掌握一些必备的临床技能,可以在实习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在和老师病号交流的过程中了解一些需要的信息,可以作为考研的一种调节剂。
自主可以把省下来的时间用来学习,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可以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可以集中精力做好考研这一件事,不用像实习一样学习时还要担心被逮住,不用在临近考研时为了考研假而奔波分神,但是需要自己找医院盖章,对于医院没有关系的学生比较困难,还需要自己租宿舍住,也是一笔不少的花销,对家庭困难的学生比较难。
我最终选择了自主,因为我知道自己身体不好,我想把这一年过得不那么累;另外我是个事多的人,遇事容易多想难以静心学习,我想主动的排除一些杂事,专心学习;我运气不好,等待被分肯定会被分到严格的点,没有时间学习;我从3月份开始摸书,之前一点没看过,从零开始,我怕时间不够。 回过头来想,我依然会选择自主,这是适合我的情况的选择,但我有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我可以在3-6月份的时候去实习一段时间,不用多,一个月就够了,这样就会早就知道自己的喜好,就可以了解多一些专业知识,就可以向实习老师咨询一些关于报考老师学校之类的问题,不会选择时难么迷茫。
关于实习,之前一直担心自己跑去会被老师赶出来,所以一直不敢去,实际上老师根本不会理会这些,除非有特别变态的科,一般到科里说是实习的就可以混进去的,即使不能动手,看看也是有用处的。
另外,有同学自主了没好好利用时间的没考好的,也有自主了暑假休息一月多最后冲刺考好的,还有因为各种原因没办成自主实习点松跟自主一样自由的最后考的不错的,有实习点严依然考的不错的,有自主后跑去实习考的不错的,各种情况都有,像我一样的,自主,中转西复习西医之前从来没看过想考名校的自主,其他的比如西医院校的就不必,中医院校考中医的也不必,中转西之前已经看过一遍及以上书的不必。
总之是自主与否,不是与成绩直接挂钩的,决定是否自主需要看自身情况。
2、学校与专业
当时的考虑有选名校,如中山、北大、协和、华科、浙大、复旦、交大、南大,或者医学院的优势专业,如首医的神经内科。因为要兼顾两方面的好坏,专业和学校的选择是交叉考虑的。
3、科研型VS专业型
医学分临床与基础,基础就是生理病理生化药理那些,临床又分科研型和专业型。我当时了解的信息里是说科研型的大医院愿意要,因为它们需要搞科研提升医院实力,小医院愿意要专业型因为上来就能干活;除非想在北京上海工作,否则科研型专业型就业是一样的(此处我一直没明白,为什么大医院愿意要科研型,而科研型在北京上海又不要呢,欢迎明白人给俺指点);研究生阶段是唯一能专门培养科研能力的阶段,临床的东西就那么多,当住院医时也要轮转跟研究生阶段重复;科研型是公费,专业型是自费,而且一些学校直接按成绩分科研型专业型,分高的科研型公费,分低的专业型自费,像我一样的农村学生肯定都会特别介意这一点,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考虑都是选科研型。
但是出台的新卫生法规,彻底颠覆了这一观点,专业型除了依然自费之外,无论从执业医师报考还是从以后职业生涯的晋职称都比科研型扬眉吐气了。虽然今年政策没改,但它毕竟是一个大方向,所以建议师弟师妹们仔细了解后慎重考虑,报专硕。
4、我所知道的一些搜集信息的方法
找老师:找老师最直接的方式是导师信息库,再就是找到老师的学生,她们肯定知道老师的邮箱;还可以找到老师发表的文章,一般通信作者都注明邮箱;更加给力的方式是查找老师所在医院的联系方式,直接拨打医院总机,让总机转科室,就说你找某某医生,如果有人问你什么事,就说想报考某某医生的研究生,一般老师都会接电话的,即使他很忙也会告诉你过会再打过来。同学用这种方式打过华科同济协和医院、首医同仁医院、天医的电话,仅有一个老师态度不好,其他的都很热情。找老师的目的是确定收不收中医学生,这个非常重要,曾有考中山的师哥就自己去复试,结果老师因为他是中医学生就没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