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考试中心2025考研初试开始,狭路相逢有准备者胜!

吾爱考研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手机端百度浏览器不支持QQ登陆

搜索
热搜: 商志 张宇

2017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西财管理学经验分享

[复制链接]
uvsq38396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6-5-13 14: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国各大院校考研专业课资料库

马上注册,轻松获取资料,结交更多研友,享受更多功能 !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017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西财管理学经验分享

  摘要:考研其实是一个心理素质的较量,只有相信自己一定行,并且为这个目标不懈的努力,这样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人生的路很长,考研也只是人生路上的一小段,这段人生经历可以让人学会很多,并值得为之珍藏。研途宝优学西财考研网

  过去的一年,经历过低迷彷徨的时刻,也真切体会到为目标而努力的踏实感。所幸结果总是令人欣喜的,付出的一切努力都得到了回报。在这里对之前一年的学习生活做一个简单的梳理,也分享一些考研的感悟和经验,希望能给奋斗中的学弟学妹们一点点帮助。在下文的学习经验中我着重介绍数学和专业课部分。初试稳扎稳打,复试静心定气,把握好每一个环节,相信你也会收获满满。研途宝优学西财考研网

  一、信念建设

  在考研具体复习工作展开之前,我认为必须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考研?信念足够坚定的话,日后学习中遇到困难也不会轻易有放弃的念头。给自己一个足够坚定的坚持下去的理由,不要去想退路,也不要去依赖他人,运用好所有的信息和资料去实现最优的学习效果,遇到困难也没关系,想想最初的考研信念,你也能勇敢的坚持。研途宝优学西财考研网

  二、学习经验

  (一)数学三

  数学是我基础比较薄弱的一科,所以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最多。从去年三月份到八月中旬,除了英语背单词之外,我的时间基本都在数学上,每天大概有八个小时学习数学。从八月中旬开始,由于四门科目同步进行,时间重新分配后数学可能每天保证四个小时。数学要一直坚持练习到考前,几天放下就会生疏,保持手感很重要。考前几天由于背诵内容的挤压而完全抛下数学,可能痛失考场上的十几分。勤做勤练勤反思才是。

  我所使用的所有教材和资料:教材——①《高等数学》同济版,高教出版社;②《线性代数》西财出版社;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西财出版社;资料——①李正元·李永乐《数学复习全书》;②《数学基础过关660题》;③《数学全真模拟经典400题》;④《数学历年试题解析》;⑤历年真题试卷版;⑥张宇考研数学《高等数学18讲》+《线性代数9讲》+《概率论与数理统计9讲》。

  大致复习安排:

  1、三月初——五月中:主要复习高数,以教材为基础,一字一句、一章一节地仔细阅读教材,划出教材中的每一个定义和定理,之后的练习中可能要反复使用。认真做每一节课后习题,切记眼高手低,不会做、算不出来的题可以做上记号方便之后回顾。第一遍做题时可以多花些时间思考,一直到思路穷尽为止。实在没头绪的可以暂时搁置,看完下一章节再回头重新思考可能就会有思路。教材完成之后,我看了张宇的《高等数学18讲》,这本书对每种题型的归纳比较完整,方便分类学习,更加夯实了之前建立的基础。

  2、五月中——六月中:主要复习线代和概率论,以教材为主。开始我用的指定版教材,通览大概后觉得对编写方式不大适应,所以又换回了本科的西财版教材,教材内容和理论按照高数的要求认真学习,但是课后习题相较于高数做的就要粗糙的多,只是有选择性的挑着做。线代和概率论有些固定题型可在之后的练习中熟练强化。

  3、六月中——七月底:主要看《复习全书》。因为之前的数学基础不到位,对我来说最重要的首先是打好基础,所以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看数学教材,做最基础的工作。所幸这些时间花费是值得的,通过之前的学习,再看全书时我发现自己对所有的定义、定理都已经比较熟悉,基本不用再翻看教材查验,这就提高了看书的速度和质量。书中的例题一道一道过,可挡住答案自己当新题做,不会的及时做上记号;复习题即题型训练,当然要做,但对有些偏题怪题不用多加纠结,学会适时放弃。

  4、七月底——八月中:主要学习张宇《线性代数9讲》+《概率论与数理统计9讲》,因为之前学习过觉得张宇的高数18讲质量很高,所以又追加买了一套,基本是一天一章。从三月到八月,这个时期主要是夯实基础阶段,通过教材+资料,基本把每一科的内容看了三遍。

  5、九月初——十月中:因为这段时间四门初试科目同时学习,所以数学时间相应减少很多。主要做《基础过关660题》,660题全是单选题和填空题,个人感觉题目比较灵活,有些题计算量比较大,印象很深的是高数部分的选择题,很多考概念定义定理的,这提醒我们一轮复习时就要注意对定义定理的掌握。

  6、十月中——十一月中:主要做历年真题。我先做的试卷版,基本是两天一套,第一天做并对答案,第二天分析总结错题难题。提醒大家的是一定要按照考场模式完成整套试题,首先是严格规定时间,在三小时内完成,其次是不要翻阅任何资料,测试出真实水平。会有做的比较顺的套题,也会有不停磕绊的套题,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做得顺说明知识点掌握牢固,做的不顺说明还有知识盲点待完善。

  7、十一月中——十二月中:主要是做《全真模拟经典400题》,都是大题,基本也是两天一套,题目难度较大,感觉主要是形成全面思维,再次挖掘知识盲点,查漏补缺;其次看历年真题解析,书中对题型做了分类,方便查看,换一种形式又可以快速过一遍真题。时间来得及的话,推荐大家练一练四百题,方便查找知识不完备之处;同时,做对了一道难度较大的题,也是对信心一个很大的提升。

  8、十二月中——考前:主要是保持做题手感,反复记忆易考公式、定义、定理,同时,对不熟悉的题型多加练习、对平时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多加辨析。建议少看难题偏题,化不熟为熟练,化熟练为滚瓜烂熟,给自己增加信心,沉着应考。

  (二)管理学

  因为我本科的专业是工商管理,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建立了管理学的知识框架,所以我大概到八月中旬才开始看专业课,建议跨专业的学弟学妹们可以早点开始看书。西财的管理学出题贴近书本,所有问题都能用书本中的知识来回答,换言之,只要好好整理书本内容,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就能轻松应对考试。

  我的复习策略是边看书边做笔记,一网打尽所有知识点考点。复习过程中,我一共整理了两大本笔记,一本是基础知识梳理,一本是强化记忆背诵。两本笔记将我的管理学复习分成了两大阶段:

  1、基础知识梳理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读教材,在阅读教材过程中对所有知识点进行梳理。在段落叙述中摘取出关键语句,并按重要性、相关性等标准适当调整后形成自己的笔记。我的读书顺序是罗珉《现代管理学》,西财出版社→罗珉《管理学》,机械工业出版社→王德中《管理学》,西财出版社。

  2、强化记忆背诵

  基础知识梳理虽然已经涵盖了所有知识点和考点,但我在回顾的过程中发现有些知识点的叙述还是稍显冗长和赘余,不够简练和精确,达不到直接按答题内容背诵的要求。所以我又通读了所有参考教材,整合三本书的所有内容,重新又整理了一本背诵版笔记。根据每个知识点易出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可能性的不同,都按答题模式做了条理清楚的回答。所有内容基本上都以问答的形式呈现,每个知识点的考察方式都一目了然。建议问题用一种颜色的笔书写,而答案换另一种颜色的笔书写,这样更为清晰可辨。

  这样,我在后期冲刺阶段就直接背的自己整理的笔记,不仅方便翻阅查找,更主要的是形成了自己的思路和体系,随便提起哪一章都能快速反应起它的结构框架以及重要知识点、考点和出题形式。不夸张的说,背到后面有时会有一种看到考题和答案的错觉。

  提示:

  (1)书本教材是重中之重,所有考题都源于书本。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经意间遗漏的可能会在试卷上与你重逢。所以说要像扫描般的把所有可考内容都存入大脑,按重要性排个序,重复再重复,直到不能更熟悉的程度。

  (2)手中现成的资料、笔记再多,也只是参考而已,其主要作用在于提纲契领,帮助我们掌握复习方向和重点。我的建议是可以阅读有价值的资料,在教材和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个人笔记,将书本资料内化为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多看多背多拓展。

  (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或者在选购专业课资料时,找在读的研究生学长学姐咨询一下。他们的经验和指导对复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真正帮助你解决问题。一方面,你能快速地知道知识重点,架构起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你也会学到一些答题技巧和案例分析题的方法,少走弯路。

  三、其他

  关于考研找小伙伴、找研友的问题,我觉得关键的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人和你一起学习,而在于你是否了解的考研信息与资料,当你觉得消息有些封闭时,就要注意多和周围考研的同学朋友们沟通,大致了解大家的学习进度与参考资料,对照自己的复习情况做出适当调整,切勿闭门造车。

  以上的经验只是我个人的体会,不一定对所有人都适用,所以学弟学妹们抱着轻松的心态参考参考就好,除此之外如果能对你们的考研之路有那么一点点的启发和帮助的话,那就更好啦!总而言之,坚定信念、踏实做好每一步,相信一年过后的你们都能收获丰硕的成果。预祝各位金榜题名,蟾宫折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601498045


8:30-23:00

QQ|网站地图|PDF电子书|手机版|视频资料|小黑屋|吾爱考研

GMT+8, 2024-12-22 13:01 , Processed in 0.304942 second(s), 4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吾爱考研 X3.4

www.52kaoyan.cn;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